夜间
奇快中文网 > 汉明 > 第九十八章 想得美,做得更美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奇快中文网] http://www.x7kzw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想得很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吴争没有听到陈胜应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的是,“大人,来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连忙回头,顺着陈胜的目光望去,平岗山的山梁上出现了一排黑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是两排、三排……直至数不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大惊,三界已经是一千骑兵,这支敌军从哪来的?


        

难道敌军已经突破钱塘江防线?


        

难道方国安真的投敌了?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战场不容吴争思考,平岗山不高,敌军从山梁冲下,最多是一柱香的时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急速下令,全军按既定方案隐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埋伏之处,是平岗山山脚的一块农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空旷而平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农田后面是老槐村,这是个小村庄,二百多口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天前,吴争率军到达时,已经疏散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村庄来回走动的十几个村姑、老汉,是吴争抽调了十几人假扮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为何吴争不将埋伏点设在村庄,而非要设在空旷的农田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那是吴争看到农田中参差不齐的稻草垛时,灵机一动决定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时的稻草是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它可以生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炭,许多人家都用不起,就算用得起,那有不要钱的替代品,自然不会错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当百姓割完稻,打下谷子,就会把稻草堆放在田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垒成一座圆柱型,顶端成塔形,如谷仓般的模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得是将稻草晒干,再搬回家烧火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稻草垛约有二人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吴争看到这些稻草垛时,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令明军士兵埋伏在每一个稻草垛背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敌人从山梁下望下来,也看不到稻草垛背面的埋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明军的情报确实有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深入绍兴府的这股鞑子,原本就有三千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到达诸暨时,诸暨县令率众投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一千鞑子留了下来,一为接应,二为守住退路,三为搜刮民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因为诸暨县令的投降,明军得到的消息,是从嵊县逃难百姓处传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诸暨窜入嵊县的鞑子确实是二千人,一路攻上虞,一路攻新昌,可明军并不知道诸暨还留有一千鞑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前三界首战,鞑子无功而返,与留在诸暨的鞑子会合之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经向导的献策,定下了此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一千骑兵再次进攻三界,而另一千骑兵弃马翻越平岗山,对明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计不可谓不高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本来就是兵少将寡,无力在这种山间小村设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加上鞑子一直以骑兵出现,谁会想到,他们会弃马翻山越岭而来?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柱香的时间很快过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鞑子们气喘吁吁地从山梁上直愣愣地冲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丝毫没有防备这么一个小山村中,会有明军的埋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连该派的斥候都没有派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是因为他们愚蠢,而是因为他们狂妄,更因为他们自峙有向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在列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说找死,这股鞑子当仁不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列队之处,与明军埋伏之地,不足百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说话声,命令呼喝声,清晰可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吴争听不懂,吴争此时也不想说什么,让鞑子听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有一种声音,吴争知道鞑子一定听得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啾”“啾”“啾”“啾”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象鸟叫,但绝不是鸟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是死神的招唤声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列队的鞑子,面对着突如其来,飞蝗般的箭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脑子里甚至连躲避的意识都来不及做出,箭矢就已经来到他们的面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瞬间百余人被射翻倒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明军只来得及射出第二波箭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是面对面,鞑子的反应速度很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猝不及防之下,他们依旧在第二波箭矢到来前,迅速散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第二波箭矢就远不如第一波那么收获巨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仅射翻了了了二十余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这时,鞑子反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鞑子无法迅速组织起冲锋来反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哪只军队可能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组织起冲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鞑子的反击手段是他们的强项——弓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从背后取弓、从箭壶抽箭,然后弯弓搭箭,开弦射出,如同行云流水,在吴争看来,就象是一种完美的艺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是差距,吴争此行,带来的都是最好的弓箭手,把所有的弩都留在了三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就算是军中最好的弓箭手,对弓的把握,都不及对面鞑子那么……自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弓就象长在鞑子身上一样,用一个如臂使指的成语,最合适不过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的第三波箭矢仅射倒了七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鞑子仓促之下发起的反击,就射翻了数十个明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一看不对,急忙大声喝道:“撤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明军转身逃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敢说逃就逃,不是明军想找死,实在是因为有参差不齐的稻草垛掩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吴争选择在农田旷野埋伏的原因之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就算如此,依旧有十几个明军,被鞑子的神射手射倒在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也一样,鞑子已经无法再射轮了,因为明军已经跑出了弓箭的射程范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带着明军逃入村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占据了早已圈定的几个制高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鞑子也片刻之后,一支三百人的小队,便开始慢慢向前试探着前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刚越过农田,踏上田埂,便迎来了明军密集的箭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鞑子在损失了十几个人之后,只能撤退,因为他们的箭矢很难找到目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了民宅的掩护,明军在箭术上的不利被掩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双方形成战术僵持,开始了长达半个时辰的零散对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来好笑,这半个时辰,双方没有一个人被射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半个时辰之后,鞑子箭壶空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明军带来的箭矢,那可是用车拉的,想射多少就多少,除非弓箭手疲惫,拉不动弓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这现象不存在,每个明军开三弓之后,就轮换着休息,怎么可能累?


        

鞑子等不及了,他们明白不迅速击溃面前这支明军,那么明军的援兵就会赶到,这毕竟是敌人腹地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种心理下,鞑子开始组织全军冲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带有盾,小圆盾,无法遮掩四肢,但可遮掩要害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鞑子主将已经判断出对面明军的人数不多,那么凭借己方的人数优势,以命换命,完全可以突破对方的阻击。


 新书推荐: 割鹿记 南朝不殆录 戍边八年,皇帝求我登基 剑走偏锋的大明 穿越后领了三个媳妇,不领犯法! 国家送媳妇?来一打,都收了 极品帝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