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奇快中文网 > 汉明 > 第二百六十章 唐庶人朱聿键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奇快中文网] http://www.x7kzw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    

PS:感谢书友“请叫我c”投的月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钱财,特别是象这种白银硬通货,骤然之间涌入市场,对于经济是一种巨大的伤害,而不是救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市面上钱多了,物价就会飞升,这浅而易见的道理,吴争明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问题是,象后世将钱投入基建,在这个时代显然达不到,你辛辛苦苦花了巨大资金和数年时间去搞建设,一场不期而遇的战争,就会将一切打回原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于,万一打不过需要转进,到时是将这些成果留给鞑子呢还是坚壁清野,彻底毁坏掉?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经过几天的考虑,吴争决定了这笔横财的运用方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用一半钱组建一支全新的水师,但吴争不通水军,只能仰仗王之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将水师置入王之仁手下,就成避不过去的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也有想过,要亲自掌控这支水师,可经过再三思忖,吴争觉得不现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自己派出中上层军官,去掌控水师,也无法去左右王之仁随后对水师军官层的变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而因此引起自己与王之仁的不和,就得不偿失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如大方点,直接将这支水师“送”给王之仁,那么反而能得到王之仁的感激,欠自己一份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,从上层去控制,反而容易些,毕竟这八百万需要从自己手中一笔笔地出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,以王之仁定海几县的实力,养活现在的定海水师没有问题,可骤然间要养活另外一支比原水师更庞大的新军,这份压力足以拖垮王之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说,只要朝廷还在自己的影响之下,王之仁对新军的补给,就不得不依靠自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吴争就有了将水师置入王之仁麾下的打算,而且从二人谈判结果来看,效果不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之仁显然是个聪明人,读懂了吴争的言下之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到了王之仁现在这身份,很多事都不需要说得太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傻子都能明白,八百万两不是八两,这不是说送人就送人的事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一半,吴争还是用在了军事上,如今杭州、嘉兴、松江、苏州、常州乃至应天府,纵横千里之地,需要的兵员,已经不是吴争仅剩的四、五万人可以应对的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征召新兵、组建新军已经迫在眉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吴争同意暂时与清廷停战谈判的主要原因,清廷要歇息,吴争更迫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之仁说得没错,贪多嚼不烂,进展太快,根基不实,一旦有变,便是连锁反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如此大笔财富全部用于军事,而不花费一文钱用于民生,就连吴争这个始作甬者,对自己的决定也有些瞠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吴争知道,这个世道,只有军事才能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和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用于军事,才是真正用于民生,否则,一切都是空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长平监国元年(1646)五月初一,绍兴府与清廷展开了第一轮停战谈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来也奇怪,这边双方已经停战七、八天了,而且焦点谈判已经选在镇江和应天府之间的龙潭进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江北、江南两岸的扩军和调动却依旧在紧张地进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丝毫没有放松的意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这也不奇怪,清廷虽然在杭州一线吃了瘪,可他们在西北、东南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孟乔芳所部清军已占领陕西大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三桂等人已经占领汉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智顺王尚可喜军自岳州、长沙、湘潭、衡州一路势如破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恭顺王孔有德、勒克德浑也顺利攻克台州、温州,正向福建进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说,除了应天府至杭州这个区域,清军几乎占领了大半南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应天府至杭州这个区域虽说不小,但放在整个华夏大地中,只是其中小小一部分而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想而知,清廷又怎会善罢干休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停战,只是为了暴发更大、更凶狠的战争罢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此时的隆武朝,形势已经危如累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不得不说说隆武帝朱聿键此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聿键乃朱元璋九世孙,袭封唐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聿键的身世比较坎坷,相较于别的皇室,他算是从苦寒中经历过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聿键的爷爷,老唐王朱硕熿迷恋小妾,心里一直爱惜小妾生的儿子,憎嫌朱聿键之父世子朱器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他暗中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,想活活饿死他们,当时朱聿键才十二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幸亏当时有个小官张书堂帮忙暗中送些糙米饭渡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这样朱聿键父子在囚房中,苟活了十六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身处牢笼之时,朱聿键埋头苦读,钻研儒学典籍,没有浪费光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朱聿键的父亲生病气息奄奄,在快要熬出头时,却被急切想袭唐王王位的弟弟在崇祯二年毒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唐王准备封爱妾的儿子为世子,还想取消了朱聿键的世子地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结果,地方官员陈奇瑜吊唁唐世子时,暗中警告老唐王说,世子死因不明,贸然改变世袭人选,说不定朝廷日后会怪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唐王害怕明法追究,赶忙立朱聿键为“世孙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年老唐王也去世,朱聿键这才袭了唐王之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有了这样经历的朱聿键,与那些养尊处优的皇室子弟,有着天壤之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有文化、懂廉耻、有上进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惜,处于乱世,他虽有心杀贼,却无力回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去年初,弘光朝灭亡,潞王朱常淓献降杭州城,明福建巡抚张肯堂、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、靖虏伯郑鸿逵等,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,随后登基称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看看这份拥立名单就能知道,隆武朝真正的权力掌握者,不是朱聿键,而是郑芝龙、郑鸿逵二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乱世有军才有权力,对于皇帝也是如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不管朱聿键是不是锐意恢复江山、收复国土,是不是有中兴之主的气概,他都无法摆脱郑芝龙、郑鸿逵二人对朝政的操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聿键登基之初,也颇有建树,他确立了“驱虏”为主的主业,即位十天,就诛杀清廷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,敕谕文武臣民誓死抗清,并决定统率六师,准备御驾亲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当然遭到了郑芝龙兄弟的阻挠,没有实现,这些海盗拥立朱聿键的目的是为了把其放在自己身边当个旗帜,怎么可能会让他真正掌兵而出走呢?


 新书推荐: 割鹿记 南朝不殆录 戍边八年,皇帝求我登基 剑走偏锋的大明 穿越后领了三个媳妇,不领犯法! 国家送媳妇?来一打,都收了 极品帝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