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奇快中文网 > 汉明 > 第四百四十九章 偷袭战变成遭遇战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奇快中文网] http://www.x7kzw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    

金声桓决定投降之后,出乎张国维意料,他反而变得爽快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提出城中已经被他“募集”的物资(从百姓那劫掠来的财物)无须上缴之外,别的条件他什么都没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国维知道形势紧急,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双方“皆大欢喜”地完成了绍兴城防的交接,明军开始由三面城门入城,正式接管了绍兴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金声桓部被集中安置于城西校场,等待战后整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绍兴城的收复,等于让绍兴明军有了根据地,哪怕战斗失利,也不至于夫处可退、无险可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负手,左右了战局的结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吴争为了图一时之快,不答应金声桓的条件,拖延了金声桓的献城投降时间,甚至与金声桓决战,从而使得兵力拖在绍兴城,那么战争结局就会改写,明军最好的结果,就是原路撤回杭州、沥海、平岗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有被清军东、西合围的危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得仁、池二憨率骑兵突袭道墟粮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突袭,不是偷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千骑兵,在没有山的平原地带,大白天对一个远离村庄的粮仓重地进行偷袭,非常困难,几乎是不可能的,特别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以迅猛之势突击,打驻军一个措手不及,才是正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王得仁、池二憨没有得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柯永盛派出的第一支偏师几乎是同时抵达道墟粮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区别在于一个是由西向东,一个是由东向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清军非常有经验,面对明军骑兵,他们在会师之后,并没有因兵力是明军两倍以上,就出要隘迎战,而是据守要隘,任凭明军大骂,只射箭不出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双方由此陷入了僵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骑兵有速度的优势,清军步兵可据城而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有一点,清军是占了大便宜的,那就是他们的箭矢射得比明军远,因为他们是步弓,而明军是骑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两厢抵消之后,还是清军稍胜一筹,不过双方伤亡都很少,只是一时间,谁也奈何不了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池二憨执意强攻,王得仁不同意,他认为如果把这支骑兵损耗在这个粮仓上,哪怕最后惨胜,也会被吴争责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这粮仓对于明军来说,可有可无,本来就是清军的粮仓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有自己的补给渠道,而南方少马,要组建这么一支三千人的骑兵,代价太大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王得仁不敢去冒这个险,一旦骑兵有失,这对于他一个刚刚新附不久的降将来说,等于自断了后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池二憨确实是被吴争叮嘱过要服从王得仁指挥的,所以二人争执之后,池二憨就不再坚持了,事实上,池二憨心里也在嘀咕如果发起强攻,这三千骑兵确实会有很大伤亡,折损了少爷的宝贝,这让池二憨有些胆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问题是,现在任务怎么办?


        

二人在商议之后,选了个折中的办法,那就是火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既然已经很明确,得不到粮仓的粮食了,那就一把火烧了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与吴争之前叮嘱的,能拿多少算多少的命令,意义基本是吻合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二人对此都很赞同,随之付诸于实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时间,骑兵以速度优势,侧掠粮仓周边,以火箭射向要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清军顿时慌乱起来,守军只能以双脚跑步,射箭来阻止,可双脚怎么跑得过四蹄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加上要隘本就是个临时建筑,不象城墙上四周连贯、可以奔跑,往往等守军赶到一个方向,还没拉开弓,明军就已经转到另一方向射箭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抵挡见缝就钻的火箭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清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扑灭火箭引起的火势上,好在粮仓嘛,注重得就是防火、防鼠,早备有灭火的水源,也就是说,王得仁、池二憨这场火攻战术,看起来热闹,实际效果却只能说差强人意,虽然有粮仓被引燃,但并未引起整体大火,与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差甚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这一闹,拖延了时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显然,时间站在了守军一面,因为这时,由东向西出现了柯永盛派出的第二支用来运粮的军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得说,柯永盛的战场整体观和作战谋略是正确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掐准了影响、左右战局的根本,很显然掌握沥海清军就等于掌握了战场主动权,而掌握道墟粮仓,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说法和明军占领绍兴城立于不败之地,是没有冲突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占领绍兴城,等于在绍兴府楔入了一颗钉子,做个丁子户不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清军得到了道墟粮食,那就没了后顾之忧,哪怕驿亭退路被断,他们固守不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如果真要打一场歼灭战,那同样需要付出极大的、几乎不可接受的伤亡,所以,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僵持,或者让开一条路,驱离清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是,说清军占领道墟粮仓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的缘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柯永盛还是大意了,不是说他派的兵力不够,而是他应该亲自率兵前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一支军队,在陷入不利的绝境时,主帅在与不在,对军队士气的影响是巨大的,而且,以柯永盛的战场经验,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柯永盛大意了,他防备到明军可能会偷袭粮仓,但他没有预料到,吴争会迅速反应过来,亲率另一支骑兵赶来增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使得清军陷入了东西合围的困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争率骑兵赶到时,王得仁、池二憨正率骑兵对柯永盛派来的第二支六千人部,发起突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三千对六千,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对于军种不同,这事很平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象两架战斗机,对上万步兵俯冲扫射一般,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,因为正面突击,加上白天,清军有足够时间来应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王得仁、池二憨部的突击也仅仅是啃掉了清军一层皮,无法突入清军腹心,直来直去地犁上几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王得仁、池二憨部弃粮仓而攻清军援兵之举,给了粮仓中的清军可以出战的机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由此造成了王得仁、池二憨部骑兵被清军两面合围的情况。


 新书推荐: 谁给大明续命了? 割鹿记 南朝不殆录 戍边八年,皇帝求我登基 剑走偏锋的大明 穿越后领了三个媳妇,不领犯法! 国家送媳妇?来一打,都收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