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奇快中文网 > > 597【图书字画】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奇快中文网] http://www.x7kzw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    

“闲船退避,闲船退避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长江之上,很久没有存在感的大同水师,今年冬天突然集体出动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百多艘大小战舰,浩浩荡荡朝南京驶来,大同水师总督古剑山亲自率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码头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,都不知道发生了啥事儿,甚至有人怀疑是否哪里出现叛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旋即,南京的警察部队出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步一哨,五部一岗,从码头一直排到紫禁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费如饴坐着舆轿,呼朋唤友而来,全站在码头看稀奇。这货的鸦片瘾,已经被强制戒除,戒毒期间差点死掉,之后竟然性情大变消停了许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闲者退避,闲者退避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次来的,居然是皇城侍卫,他们平时很少出动的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是商旅还是路人,全都被赶到路边上,似乎有什么重要人物要通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来了许多官员,甚至还有宫中女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同水师战舰陆续靠岸,许多靠在码头的商船,都被勒令暂时离开,给水师战舰腾出泊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阵仗太离谱了,老百姓愈发感到好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古剑山坐在旗舰的甲板上督阵,钱谦益等翰林院、钦天院官员,居然也从水师战舰上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水师官兵和皇城侍卫,从船上抬下一个个箱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一个箱子,登岸时都要打开来检查,确认无误再进行交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听有官员喊道:“北京文渊阁书目,总计43200册,遗失者众多,只剩10237册。现交接前明皇帝御制御注诸书,及前明皇帝礼法政教及实录书本。《明太祖实录》初修本遗失殆尽;二修本共165册、183卷,全部保存完好;三修本共250册、257卷,现存248册、255卷半。请予清点交接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箱一箱打开检查,每箱都要反复清点三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嗓子喊出来,令围观的读书人兴奋不已,船上运来的居然全是北京皇城藏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又非常惋惜,北京文渊阁书目有四万多册,如今保存下来的还不到三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非毁于兵灾战火,而是保存不善所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被虫蛀的,有发霉烂掉的。还有大明的内阁、翰林院官员,经常借职务之便,把文渊阁藏书给顺回自己家,早在万历年间就只十存二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普通百姓渐渐散去,读书人却越聚越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终于,又听官员喊道:“《永乐大典》,共计11095册,目录60卷,正文22877卷。初稿已毁于南京文渊阁,正本全部遗失,副本悉数完好。请予清点交接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围观的读书人,争相踮起脚尖,想要看看《永乐大典》长啥模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自成离开北京时,曾经放过烧过皇宫,但起火面积不大,满清皇帝小小修缮就住进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此,《永乐大典》的正本,不可能毁于战火当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正本又确实一册都不剩,最大的嫌疑就是嘉靖,很可能全套《永乐大典》做了陪葬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嘉靖之前,明朝皇帝没把《永乐大典》当回事儿,就连朱棣自己都懒得翻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唯有嘉靖,对《永乐大典》爱不释手,经常随身携带阅读这套书里,有大量验方,可以用来炼丹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嘉靖晚年,突然让人抄录《永乐大典》副本。嘉靖死的第二年,正本存于文渊阁,副本存于皇史宬。但从此之后,正本就找不到了,也没人再提起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连三天,南京城外都在验收交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搬出六十多个箱子,全部属于残次图书,虫蛀、发霉、火烧……需要翰林院和钦天院尽量修复补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朝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钱谦益率领翰林院博士出列,拱手道:“请在《永乐大典》之基础上,修订编撰一套《民始大典》。便是这《永乐大典》,老臣在北京阅读时,也发现了多处错漏,非得重新修订不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瀚道:“《明史》编修完毕之后,再去编订《民始大典》。嗯,叫《民始全书》更顺口。此书须修订《永乐大典》错漏之处,再增录前明者书籍,数、物理等著作也要录进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遵旨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钱谦益心中大喜,这两项工作,可以干到他死那天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北京搬来的大明历代皇帝实录,暂时存放于翰林院那边,方便翰林院官员编修《明史》。至于剩下的图书,一半存放于文渊阁,一半存放于皇帝的私人图书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特别是明朝皇帝收藏的字画之类,全部变成赵瀚的个人私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顺便一提,沈阳满清皇宫也弄来不少,估计是满清撤离北京时带走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明史》编修工作正式开始,同时赵瀚诏令天下,收集民间的各种图书,特别是明代的者作品,好为今后编撰《民始全书》做准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并不强行征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进献图书者,可以自己留下正本,请人抄书送来副本即可。一旦获选,必有奖励,甚至识渊博之人,可以参与《民始全书》的编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不强求民间献书,但总是会有地方官借机逢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浙江,嘉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嘉兴知县刘显文,在看到圣旨内容后,隔日便亲自跑去项氏宅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墨林先生,有大喜事啊!”刘显文笑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疑惑道:“晚生费解,请县尊明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刘显文拿出文吏抄写的告示:“墨林先生请看。”不待对方看完,便继续道,“先生有天籁阁,令兄有万卷楼。汝兄弟二人,皆藏书数万卷,为何不请人抄书献给朝廷?如此必得陛下青睐,或可参与编辑《民始全书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整个浙江,藏书量最多的,一个是眼前的项元汴,另一个是鄞县的范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仔细琢磨,也觉得这是个机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正皇帝不索要正本,可多请些抄书匠,抄成副本献给朝廷便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,天籁阁有藏书目录,直接把目录拿去京城。让翰林院的官员们,看着目录挑选,选定了再请人抄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把知县送走之后,项元汴去见族兄项笃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兄弟俩都对此很有信心,他们的藏书太多了,而且有不少属于孤品,肯定能被翰林院给选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项笃寿:“只献藏书,还不能脱颖而出,或可给陛下献上天下珍品!愚兄手里,最珍贵的莫过于苏轼真迹,贤弟手里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默然,他知道族兄的是什么,但着实有些舍不得拿出来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项笃寿笑道:“听闻南京有皇城小,皇子也在那里读书。贤弟把那东西献上,贤弟的幼子适逢年龄,或许可以跟皇子做同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豁然开朗,当即拍掌道:“还是兄长看得长远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兄弟二人,带着书目和随从,结伴前往南京而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了翰林院,他们先是拿出书目,把官员们给小小震撼了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即,项元汴又:“可否请转达一下,晚生斗胆想要面圣,当面为陛下呈上一件宝物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溥冬天又病倒了,翰林院文史馆由钱谦益了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钱谦益笑道:“寻常宝物,恐怕难以面圣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请诸君观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从背上解下一个长袋,袋子打开,里面有皮纸包着。皮纸打开,里面是一精美竹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竹筒中抽出一件物品,还是用皮纸给包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接连打开几层皮纸,终于露出里面的卷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顿时笑了,同时又特别好奇,什么字画如此小心翼翼?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缓缓展开卷轴,还没看到正文内容,入眼便是一堆印章和题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中一行字特别显眼,那是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:唐李太白上阳台!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眼眸猛缩,呼吸都急促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卷轴继续打开,露出里面的草书:山高水长,物象万千。非有老笔,清壮可穷。十八日上阳台书,太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竟是李白的真迹?


        

钱谦益浑身轻微颤抖,拿起胸前眼镜戴上,凑近了仔细观察鉴赏。越看越觉得是真的,至少以他的鉴定水平,宋徽宗等名人的题字和印章是真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莫要挤,莫要挤,莫把诗仙真迹给挤坏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项元汴着急大呼,赶紧把卷轴收起,生怕宝物被弄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钱谦益怒吼道:“都退下!等诗仙真迹挂起来,再一个个过来欣赏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连忙后退,项元汴把宝物挂在墙上,中间用凳子隔离开来,大家只能站在三尺外欣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文史馆,翰林院的其他馆,者们也陆续被惊动过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,这是李白仅有的传世真迹。在今天以前,他们听都没听过,还有人当场用手指凭空临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翰林院的一把手王调鼎,也飞快来到现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调鼎看了一阵:“拿来笔墨,想临摹的就尽快。傍晚之前,必须收好,明日便进献给陛下。放在这里夜长梦多,若是失窃了,我可担待不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桌椅围着宝物摆放,谁都不许越界,一个个便如刚字的蒙童,对着李太白的真迹反复临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断有废纸被扔在地上,不断有人发出对自己不满意的哀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直临摹到傍晚时分,大家还是不肯走,王调鼎只能延长时间,最后干脆提着风灯过来照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翌日,项元汴兄弟俩,拿着各自的珍品收藏,成功获得皇帝的召见。 为你提供最快的朕更新,597【图书字画】免费阅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7017k


 新书推荐: 割鹿记 南朝不殆录 戍边八年,皇帝求我登基 剑走偏锋的大明 穿越后领了三个媳妇,不领犯法! 国家送媳妇?来一打,都收了 极品帝婿